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關閉

    敢問者說|一場關於聯結的TEDx青春實踐

    新聞

    2025 年 06 月 20 日

    14 : 48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在大海裏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接成整個陸地。”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四百多年前寫下的這幾行詩句,如今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突飛猛進的算法讓我們重新思考與人溝通的真意,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讓每個人都切身感受氣候變化的危機,而遠方的戰火與動蕩的國際局勢,也在無形中牽動著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身處於這張相互依存的生命網絡中,我們不禁發問:當陸地相連,誰該第一個俯身,扶住那一塊松動的泥土?

    在於6月14日舉行的

    TEDxYouth@YCYWShanghai活動中,千余名耀中耀華師生和社區成員相聚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政立院區,以「DARE TO ASK 敢問·無界」為題,通過演講、藝術展演、主題展等多種形式,傳遞對個體與社會的關切。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主題引導學生去激發觀眾的深度思考——保持好奇心與質疑精神,審視周遭世界並共同探尋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可能路徑。”

    ——TEDxYouth@YCYWShanghai

    組織者 Christopher Hurley博士

    • 01 由“我”及“我們”    

      經過多年的發展,

      TEDxYouth@YCYWShanghai已成為耀中耀華同學們展示英文演講能力的重要舞臺。除了純熟的英文表達技巧,同學們在演講中傳達的思考與情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正如重慶耀中TEDx指導老師Ryan Hodgson所說,一場好的TEDx演講不是匯報,而是對話,“就像和朋友聊天那樣,只有真誠的分享才能與觀眾建立情感共鳴。”

    • 這樣的分享,既需要勇氣,也需要對觀眾的信任。

       

      對於上海耀中浦東校區10年級的Arjun來說,TEDx的舉辦日——6月14日,是一個完美的巧合。這一天是「世界獻血者日」,而他的演講主題正是關於獻血。2017年,當他祖父病危時,獻血者們無私的精神深深觸動了他。此後多年,他積極參加社區服務活動,並參與創立了呼籲年輕人參與無償獻血的“Bloodline Youth”組織。至今,他們已在國際學校內組織了八場獻血車活動。就在TEDx活動的前一周,Bloodline Youth的成員因在呼籲無償獻血方面的努力,受到了聯合國駐華協調員Siddharth Chatterjee先生的表彰。

       

      “我想通過這次TEDx演講傳遞團結的信念,號召大家加入這項倡議,同時分享它對我個人的深遠影響。我相信,當人們真正理解其中的故事,就會更有動力參與其中。”Arjun分享道。

    • 上海耀中臨港校區四年級的Daniel是49名演講者中第一個登臺的。剛剛結束開場表演的他,還保留著為表演而往上梳的劉海,顯得朝氣蓬勃。在演講的前半部分,他生動地分享了自己對地鐵的癡迷,比如總結不同線路車廂內飾和氣味的差異,觀察人們在車廂內的舉止等。是什麽讓他對這一切如此好奇和敏銳?他接著分享道,自己患有註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起初,他對自己異於他人的行為舉止感到十分不適,但後來,媽媽告訴他,這只不過是因為他擁有「超級大腦」,而老師們也悉心引導他理解自己的行為及需求。

       

      在演講的最後,Daniel呼籲道:“與眾不同不是壞事,這反而讓我們獨一無二。就像上海地鐵縱橫串聯起整座城市,我們的差異也以獨特的方式將彼此相連。”臺下隨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從彩排到正式登臺,Daniel的媽媽Chan Chan Ho女士一直陪伴在旁。看到Daniel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她難掩內心的感動。作為家長,她也曾困惑於孩子的不同之處,但如今無論是她還是Daniel,都能坦然接受差異,並為一個更包容的社會發聲。“演講讓他更了解自己,”她說道。

    • 浙江桐鄉耀華11年級的Haslina同樣把演講聚焦於“不同”。這位巴基斯坦籍的女生出生和成長在中國,外貌和語言上與旁人的不同曾讓她一度陷入身份認同的危機。

       

      幾個月前,她首次探訪了自己的家鄉——巴基斯坦的拉合爾。當她用相機記錄下那裏古樸的歷史建築和瑰麗的民間工藝時,心中關於身份認同的迷茫也開始消散。她表示:“那次旅程讓我更加為自己的身份感到驕傲,同時也讓我接受自己同時屬於兩種文化。”

       

      盡管偶爾還是會對自己復雜的文化身份感到困惑,但Haslina希望這次TEDx演講能成為一個契機,促使自己和同學們更多地參與到這個議題的討論中。

       

      無論是對動物保護的思考,對人工智能與道德的探究,還是對外籍家政工權益保護的呼籲,站上TEDx舞臺的同學們都從自己的生命體驗出發,將觀眾的目光引向具有普世意義和價值的討論,完成了一場從“我”到“我們”的真誠對話。

    • Haslina镜头下的家乡拉合尔

    • 02 Ubuntu: 我因我們而存在

      在展覽廳的一頂帳篷內,香港耀中12年級的Leanne正向一位小朋友解說一張兔子的X光片。通過將內臟的漫畫貼紙放置在X光片的對應位置,小朋友能更直觀地理解動物的身體構造。一旁,北京耀中12年級的Saia則在引導另一位小學生操作腹腔鏡手術模擬器。

       

      Leanne和Saia都是耀中耀華醫學社團的成員。這個社團匯聚了來自香港耀中、北京耀中、上海耀中、重慶耀中、廣州耀華、煙臺耀華以及上海耀華臨港校區等多個學校的同學。

       

      此次展覽,他們不僅設置了獸醫學展示區,還涵蓋了醫學、心理學、牙科和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香港耀中的Mandy是心理學展區的負責人之一。她和團隊運用IB心理學科的知識,結合廣泛的閱讀和研究,設計了心理學小測驗、減壓球製作等活動,希望幫助參觀者以更科學的態度看待心理健康。

       

      展覽廳的另一角,是耀中耀華法學社團的展區。北京耀中的Tracy和上海耀中浦西校區的Jessica是展區的主要負責人。

       

      Tracy因喜愛動物,長期關註中國內地動物保護法的立法進展,並積極參與動物救助活動。此次,她和夥伴們設計了動物保護相關的案例和問題集,呼籲更多人投身動物保護行動。而Jessica和同學們則設計了一款趣味盎然的“犯罪現場調查”遊戲。參與者需要通過筆跡鑒定、腳印對比、監控畫面分析等環節,找出偷竊學校體育獎杯的“嫌疑人”,體驗偵探縝密推理的過程。

       

      除了醫學和法學社團的展區,未來城市設計展、女性生理知識科普展、希望之豆服務型學習項目等展區也從多維度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如果說TEDx演講讓我們看到了年輕學生們思想的脈絡,那麽演講廳外的主題展和文藝展則展現了他們行動的軌跡。

       

      耀中耀華駐校藝術家Haruka Ostley和Elena Hasnas,以及上海耀中的藝術與設計老師Anita Dai參與了文藝展區的布展。本次耀中耀華聯合藝術展以“Ubuntu仁愛”為主題,匯聚了從幼兒到高中階段的數百幅學生藝術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時裝設計等,為觀眾創設了一場沈浸式的觀展體驗。

    • Ubuntu一詞來自於祖魯語和科薩語,大意為“我因我們而存在”,頌揚人之間的聯結。

       

      談及這一主題,Anita Dai 老師解釋道:“我是否在乎他人的感受、是否足夠謹慎負責,這直接影響著我們社群乃至整個世界的面貌。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肩負著責任——畢竟,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視覺信息來認知世界的。藝術正是理解視覺語言運作方式的重要入口,這也正是我們向學生傳授的內容。”

       

      引人註目的是,隨著一天展覽的進行,來訪者們在寫有“Ubuntu”的展覽主題板上留下了自己的寄語和塗鴉。五顏六色、交錯重疊的筆跡仿佛是人們心聲的交匯與回響。

       

      當天,上海耀中、上海耀華臨港校區、上海耀華古北校區和浙江桐鄉耀華的師生們聯袂呈獻了精彩的演出。

    • 03 敢問 · 無界

      “DARE TO ASK 敢問·無界”,正如耀中耀華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琼博士在致辭中所言:“回顧人類的發展歷程,每一個改變世界的發現,都始於一個勇敢的提問。通過提問,我們挑戰常規,深化思考,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案。”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一個問題:當陸地相連,誰該第一個俯身,扶住那一塊松動的泥土?

       

      TEDxYouth@YCYWShanghai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每一個人。因為關切,所以提問;因為行動,所以改變。

       

      從演講臺上勇敢的分享,到展覽區裏精心的設計,從個體的思考,到集體的共鳴,耀中耀華的師生們用他們的智慧和熱情,詮釋了“敢問·無界”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