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關閉

    香港商會專訪陳昕生博士:伴孩子們追尋屬於自己的真理

    新聞

    2025 年 06 月 27 日

    11 : 32

    5月8日,中國香港(地區)商會32周年晚會在北京舉行。以此為契機,耀中耀華副行政總裁(K-12教育)陳昕生博士接受了商會專訪,分享了機構近百年來深耕教育領域的發展歷程。在訪談中,陳博士回顧了耀中耀華堅守教育初心的辦學理念,闡述了“長期主義與持續創新”如何共同塑造機構獨特的教育價值。以下是專訪全文。

     

    科學家探尋宇宙真理,藝術家追求美學真理,哲學家求索生命真理,普通人尋覓幸福真理。教育者如燈塔,以智慧為光,以堅守為舵,指引每一個人發現屬於自己的真理,在追尋中點亮人生,照亮社會。

    Part I 世界觀源於觀世界

    人工智能,宛如一場呼嘯而至的風暴,正以雷霆萬鈞之勢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傳統教育難以應對這場巨變,新技術革命下“技能斷層”與“學用脫節”日益嚴重,教育這場關乎未來的馬拉松,迫切需要理念與模式的深刻變革。

     

    耀中耀華教育網絡副行政總裁(K-12教育)陳昕生博士表示,“直面變革、守正創新”是耀中耀華的核心基因。追溯辦學初衷,要從她的祖母曾楚珩說起。1927年,國家積貧積弱、社會動蕩之際,16歲的曾楚珩聯合誌同道合之士,在香港創辦耀華學校(學校於1932年改名為耀中),秉持“光耀中華”之理想,在華夏大地播撒教育希望之種。

     

    作為教育世家的傳承者,陳昕生自幼以教育事業為己任,薪火相傳耀中耀華的教育理念。她表示:“三代耀中耀華人要對得起每一個家庭的信任,將教育強國的初心和教書育人的責任延續下去。”

     

    歷經戰火淬煉,秉承獅子山精神,耀中耀華走過90余年光輝歷程。從中國香港九龍旺角一家小小的幼兒園起步,如今已全面覆蓋幼兒園至大學教育體系。校區遍布中國香港、北京、上海、廣州、重慶、青島、煙臺、浙江桐鄉,以及美國矽谷和英國薩默塞特,每年為全球逾12,000位師生提供優質教育及發展機會。

    Part II 未來種子:重構教育邊界

    2023—2024學年初,耀中耀華成立的“未來教育部”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和500強企業深度合作,致力於突破傳統學習邊界,激發學生對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未來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館、香港大學、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等世界知名大學和權威機構合作,讓學生可以直接對話行業專家,深入現實場景,實現沈浸式學習。

     

    陳昕生引述耀中耀華教育網絡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琼博士的觀點:“世界變化之快前所未有,未來難以預測,教育必須持續叠代,甚至可能不存在固定課程體系,學生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在瞬息萬變中主動構建未來。”學生吸收的信息像種子一樣,在大腦中通過神經元相互連接、生長,因此,學生受到的刺激越多,就越能應對未來的挑戰。“未來教育部”項目,可謂是對這一“種子”比喻的具體呼應。

     

    陳昕生介紹,2024—2025學年,位於浙江桐鄉的耀華首創“未來學校”的理念,重塑了教育模式。通過數字製造實驗室、協作空間等開放靈動的空間設計,打破傳統教育邊界,為學生創造自由多元的學習生態。從元空間VR、無人機飛行到VEX機器人搭建、未來藝術等,學校采用大學模塊化課程,分為科技與革新、創意與藝術、體育與健康、創業與發展四大領域。這種跨學科、去邊界的教學模式,旨在幫助學生從多維角度觀察世界,構建面向未來的開放性思維。

     

    談及人工智能,陳昕生表示,耀中耀華近年來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性布局。學校鼓勵教師團隊學習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以開放和探索的心態與學生一同成長。與此同時,學校正自主研發AI教育平臺,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更前沿的學習工具。她強調,當代教育需實現雙重目標:既要助力學生擁抱技術革命,更要培育其駕馭科技變革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可以為教師提供有力支持,幫助他們更精準地因材施教。人工智能不應成為思維惰性的溫床,而應作為思維躍升的催化劑,通過技術賦能強化學生的獨立判斷力、創新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Part Ⅲ 中西價值觀的琴瑟和鳴

    耀中學校和耀華學校是耀中耀華教育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優勢互補,共同踐行國際化教育使命。機構特設課程及專業發展部,不僅緊跟國家課程,還積極探索突破,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理念——融合東西方文化精粹、科技、藝術與仁愛。耀中作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面向外籍及港澳臺學生,采用IGCSE、IB、HKDSE等國際課程體系,註重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與跨文化理解力。耀華作為民辦雙語學校,以中國學生為主體,在紮實的國家課程基礎上,靈活融入HKDSE、A Level等國際課程元素,構建中西融合的雙軌製課程體系,致力於培養兼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底蘊與國際視野的未來人才。

     

    1991年,時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袁采訪問香港耀中國際學校時,看到一個7歲的金發外籍男孩朗誦“床前明月光……”,他由衷感嘆:“這才是中國的國際教育。”1993年,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成立,成為上海首家受中國政府正式認可並註冊的獨立國際學校。

     

    耀中耀華所追求的國際教育,並非簡單復製西方模式,而是“融合東西文化精髓,培養新一代在深刻了解東西文化獨特價值的基礎上,去蕪存菁、取長補短”。陳昕生強調,盡管兩校招生對象不同,但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即培養具有全球意識、文化包容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今年4月,英國Haygrove School的18名學生在浙江桐鄉耀華展開了為期近一個月的沈浸式學習。其間,他們參訪諸多歷史名勝,對中國歷史與當代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陳昕生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紐帶,通過教育,能夠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

     

    耀中耀華始終堅守“雙語學習共同體”理念,不僅在學校管理團隊體製中采用中外籍雙校長配置,每個班級都配備中外兩位班主任,二者形成教學合力,在強化學生知識架構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其批判性思維與國際視野。在個性化培養方面,中外班主任通過定期評估會商,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質、學習習慣和發展需求,量身定製成長方案,確保教育幹預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切實推動學生實現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從數據上看,耀中學生IB(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雙語文憑的通過率連續多年達60%以上。在耀中,大部分同學選修的雙語是中英文。過去五年,全球獲得IBDP雙語文憑考生的平均占比僅為26.18%。

    Part IV 以人生觀繪幸福畫作

    教育是終身之計,如何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陳昕生認為在孩子成長的畫布上,有科技、文藝、仁愛三支關鍵畫筆。科技開啟探索之門,用理性點亮未來;文藝涵養心靈,為生活增添詩意;仁愛塑造品格,使生命滿溢溫暖。三者交融,助力孩子繪就屬於自己的幸福畫卷。

    • 與科技結盟:未來探索的起點

       

      耀中耀華以項目式學習(PBL)為引擎,構建持續進化的學習場域。行星科學研究項目作為其中的典範,詮釋了這一教育理念的深度與廣度:項目始於2024年,來自多所耀中及耀華學校的中學生們在中山大學行星環境與宜居性研究實驗室導師的引領下,自製光譜儀破譯火星巖石奧秘、模擬宇宙等離子體環境,其火星大氣成分分析數據與NASA數據高度吻合。此外,項目也建立了和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合作。香港耀中中學生跟隨港大堯中華教授及其博士後,進行“利用極光診斷空間能量過程”“利用空間站圖像理解三維極光”“水星地質與水的起源”三個課題的研究項目。這些經歷點燃了學生的探索熱情,更鍛造了嚴謹的科學思維。

       

      學校項目持續煥新:從“未來之城”城市規劃到前沿癌癥治療探索、智慧農業、戈壁考古等,這種教育模式通過真實場景的復雜挑戰,系統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跨學科協作和創新精神。知識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解決問題的利器。這片實驗場,正是通往未來的“探索之橋”。

       

      與文藝結盟:心靈的多元畫布

       

      耀中耀華將藝術教育作為重要支柱,構建多層次藝術培養平臺:TEDx活動以“重塑未來”為主題展示學生作品;華東七校聯展匯聚1300余幅作品,呈現多元藝術形式;駐校藝術家項目邀請各領域藝術家駐校,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與創作熱情。小提琴必修課程尤為突出,學生不僅提升了演奏技巧和音樂鑒賞能力,更在協調性、專註力等綜合素質方面獲得顯著發展。

       

      與仁愛結盟:品格教育是根基

       

      對品格教育的執著,源於耀中耀華“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早在創校之初,曾楚珩女士就提出“勤、儉、謙、信”這一校訓,此後又發展出“勤、儉、謙、信、仁、義、忠、智、誠、敬、和、勇”這“十二德目”,作為學校育人的根本。

       

      在日常校園生活中,這些品德要求轉化為具體行為:學生們自覺為後來者扶門直至最後一人通過;師生之間流露出溫暖的微笑與真誠的尊重。無論年齡、國籍,這些看似細微的行為習慣,共同編織了耀中耀華獨特而溫暖的校園文化。而這種品格教育不僅局限於校園之內,還延伸到校外。例如,每年舉辦的“希望種子音樂會”,師生們通過精心準備的慈善演出助力貧困地區教育。通過名為“希望之豆”的服務型學習項目,上海耀中浦東校區的學生們同雲南咖啡豆供應商合作,將咖啡豆銷售所得大部分都捐贈給“生命之光”,這是一家為低收入的艾滋病患者提供經濟和情感支持的公益機構。

    • 行星科學研究項目

    • 耀中耀華年齡最小的合唱團

    • 2023年11月,耀中耀華“史識館”在香港耀中開幕

    结语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指出:“如果我們用昨天的方式教授今天的學生,我們就在剝奪他們的明天。”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器人、核聚變、月球基地……曾經遙不可及的高科技,如今已悄然走進現實,孩子們正身處一個前人從未經歷的時代浪潮之中。我們無法直接傳授他們應對未來的全部答案,但可以攜手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點亮他們探索與學習的燈塔,賦予他們學習與探索的翅膀,共同構建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陳昕生深信,教育者的使命是幫助孩子們追尋屬於自己的真理,正如古語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耀中耀華將永遠堅守這份執著,陪伴學子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勇敢遠航,點亮未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