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關閉

    叩問未來,奔赴山海:校友名人堂學姐帶來的成長「幹貨」

    新聞

    2025 年 11 月 11 日

    16 : 54

    金秋十月,碩果盈枝。10月10日「楚珩日」,上海耀華臨港校區迎來了一場思想與智慧的盛宴——兩位耀中耀華校友名人堂傑出得主麥景榕女士(香港耀中2012屆畢業生)與屠詩琪女士(上海耀中2012屆畢業生)在參加了楚珩日慶典儀式之後,與高中生們展開了一場真誠而深入的對話。

    麥景榕女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學院,並於倫敦大學瑪麗王後學院完成國際仲裁方向的法律碩士。她在多家國際知名律師事務所完成暑期實習並獲得實習律師合約,為其跨界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學術與專業基礎。轉型投身傳媒後,她在鳳凰衛視香港臺自主策劃並主持《香港新視點》,聚焦科技與社會議題,進行深度人物專訪,確立了其「科技前瞻+深度報道」的個人風格。

    屠詩琪女士於倫敦大學學院取得建築學碩士。作為英國註冊建築師與TU by TU工作室的創始人,她堅信建築與設計應當豐富人的體驗,在功能、美感與可持續性之間實現無縫融合。她曾擔任紮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主創建築師,參與大型復雜項目的交付並持續拓展建築創新邊界。

    • 此次活動由上海耀華臨港校區外籍校長苗楷堂先生和華籍校長周澤軍先生以及學生代表Tina和Tom聯袂主持。該論壇不僅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與頂尖行業領袖直接交流的橋梁,更是一次生動的生涯教育課,讓同學們在榜樣的真實故事中,窺見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思考學業、職業與自我成長的深層聯系。 

       

      以下為對談內容精要整理: 

    • 01 專業選擇: 探索的過程即是答案

      面對同學們關於如何確定專業方向的困惑,兩位校友指出,答案在於持續的探索和自我認知。 

       

      屠詩琪女士坦言自己直到申請大學的最後一刻才明確方向,當時的她和藝術老師有過一次談話。「我對藝術、物理和數學都很感興趣,然後問老師:『您覺得我該選擇什麽專業?』她當時反問我:『為什麽不試試建築呢?』——這個建議為我打開了新的可能。」 

       

      她進一步分享道:「你要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大學的要求出發。你要先了解自己熱愛什麽東西,再去知道你以後要幹什麽,而不是為了要進某個大學才去選那個專業。你必須先尊重自己。我從來沒有覺得說我未來要考進這個大學,這個大學需要我報什麽專業,我才去選那個專業,而是我選擇的時候是我真心喜歡那個課程那個科目,我才去選這個科目。選擇大學的時候,它其實是幫助我更加明確地知道我想要做什麽,因為大學的一些要求,它其實是跟你的興趣是相符合的。所以這順序是你要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大學的要求去出發。」 

       

      她還特別感謝了母校的培養:「耀中耀華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是我有選擇的自由,我能很自由地去嘗試不同的領域,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科目。我以前的畫作,基本都沒有一個命題,我可以自由地去探索我想要表達的事情。正是這種尊重個性的環境,讓我在探索中真正了解自己,並堅定地走上現在的職業道路。

    • 02 職業定位:尋找熱愛探索發展的無限可能 

      對於職業選擇,兩位校友都強調了「熱愛」與「開放」的重要性。 

       

      麥景榕女士經常被問到為什麽會從法律轉向新聞行業。她分享道:「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而是一個逐漸發現自我的過程。我記得輾轉於中國香港多家國際律師事務所工作時,我曾有機會參與一些涉及眾多國際方的重大案件。我們需要梳理大量證據,應對非常復雜的法律問題來構建論點。當時,我逐漸意識到,相比純粹的法律條文,我更被糾紛背後『人』的故事所吸引。我對法律事件中蘊含的這種『人情味』更感興趣,這讓我最終明白,自己真正熱衷的是『講述故事』。」 

       

      她真誠地建議道:「後來,我在網上偶然看到了現在這份工作的招聘信息,就投出了簡歷。因為我發現,自己並不真正熱愛當時在做的事。所以,我想分享給大家的建議是:請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抱各種可能性。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喜歡或不享受當下的狀態,不必將自己困在原地。因為只有在你真正熱愛的領域,你才能全力以赴,做得出色。」 

       

      屠詩琪女士則用她每周可能超過100小時的工作強度為例,闡述了熱情是堅持的源動力:「工作是一輩子的事,你每天要花至少8個小時在上面。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歡,這會非常難熬。你必須要在知道自己熱愛做什麽,要聽從自己內心的選擇。像比如說我們的工作時長,你從通宵或者說你一周要做一百多個小時,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在做一件你熱愛做的事情,是很難支撐你堅持下去的。」 

       

      正當同學們沈思於如何找到熱愛時,苗楷堂校長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透露,自己大學本科主修的是經濟與金融,並曾和幾個同學約定未來的職業選擇「不會從事教育」。然而,在畢業前夕,一位同學的母親很誠懇地追問他:「你為什麽不去做教育呢?」他沈思良久。兩周後,他報了羅德斯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後續又取得了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育碩士學位,一步一步成為了現在的校長。值得一提的是,苗校長出身教育世家。「所以你可能會發現一開始你的選擇不是自己喜歡的,沒有關系。只要保持真誠,努力奮鬥,一切最終都會步入正軌。」 

    03 自我管理:專註與平衡的藝術

    在快節奏的學習和工作中,如何管理時間與保持專註?兩位校友分享了她們的實用心得。 

     

    關於如何抵禦幹擾(如刷手機),屠詩琪女士的方法是在手機上設個定時:「比如說我刷社交媒體半小時之後它就會彈出來說你已經用了30分鐘了,是不是該停止了。其實對我來說,社交媒體不只是一個娛樂工具,它也是我獲取知識的地方。我會看很多深度采訪和幹貨分享。但重要的是,你得保持自己獨立的判斷——不能看到一個視頻就被帶偏,要有自己的邏輯,分辨對方說得對不對,好的地方我們吸收,不好的則要摒棄。」 

    而麥景榕女士則建議先把重要的工作完成:「我的習慣是,務必先完成工作。刷視頻這類放松活動,我會留在下班後,只給自己15到30分鐘。如果工作時想分心,我會主動尋找替代方案——比如去公園散步,這能讓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效率都會更高。看看遠方、感受綠色,整個人會舒暢很多。用這種方式調整狀態後,通常就不那麽想刷視頻了。把它留作完成任務後的獎勵,是個很有效的方法。」 

     

    麥景榕女士還分享了時間管理的妙招——堅持寫計劃。「具體來說,我會每天規劃出固定的『專註時段』,並分配給特定任務。比如中午12點到下午3點這三個小時,我會專註於一項工作——期間不處理其他事,甚至會把手機放下。專註的本質,是為重要的事留出整塊時間。當你每天能有一兩個小時完全投入,效率會顯著提升,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也會帶來更多動力。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建議:學會分清主次。我們想做的事很多,但時間有限,不可能全部完成。你必須清楚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然後一件一件去完成,而不是試圖做完所有事。」 

    04 海外求學:獨立與開放的成長之旅

    對於即將踏上大學旅程的同學們,兩位校友結合自身經歷,給出了真誠而實用的建議。

     

    屠詩琪女士指出,海外求學首先是一場生活能力的全面鍛煉:「離開家人、獨自生活,是每位留學生面臨的第一課。你要學會獨立處理一切事務——從洗衣做飯,到出門帶鑰匙,再到獨自安排搬家。這些能力無人可以替代,卻是未來生活的必備基礎。更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主動融入當地文化,勇敢走出舒適圈,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這段經歷將為你打開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麥景榕女士則特別提醒同學們重視大學與中學在學習模式上的根本轉變:「無論你選擇去哪裏留學,大學都不再有老師時刻督促你。什麽時候交作業、何時該復習,全憑自己安排。校園生活固然豐富多彩,但唯有做好時間管理,才能在學業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自律,是大學生活中最為重要的能力。你必須學會為自己製定計劃,並且——堅持執行。」 

    05 關於深入溝通的重要性

    對屠詩琪女士來說,溝通是設計的靈魂。「比如,我們有時會接到一個項目,客戶提出『想建造一個舞台』。如果只看表面要求,我們可能就只設計一個舞臺。但當你去深入交流,問他們『為什麽需要這個舞台』時,才能真正理解背後的故事。就像我之前在西貢的一個項目,那個島上有四個不同的村落。通過和村民聊天我才明白,他們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個表演的地方,而是希望有一個能連接不同村落的紐帶,一個能讓村民們自然聚集、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間。所以,這個舞台的真正意義是『凝聚』,而不是單純的『表演』。這些隱藏在深處的需求,只有通過真誠的交談才能被發現。這是AI無法替代的部分——它不會去思考一個要求背後的人情、文化與情感,也無法理解人們內心真正的渴望。而這些,正是我們作為設計師,必須通過面對面溝通才能觸及的核心。

    06 從容之道: 如何與緊張共處 在舞台上綻放

    在校友名人堂頒獎典禮開始前,一個細節引起了苗校長的註意:麥景榕女士提前走上舞台,熟悉環境與走位。這一專業習慣,成為苗校長隨後訪談的切入點——當主播面對突發狀況與緊張情緒時,究竟該如何應對? 

     

    麥景榕女士坦言,提前「踩點」正是她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會提前熟悉舞台設置、觀眾席和攝像機位,明確上台、下台的路線,這樣才能展現更專業的姿態,也為觀眾帶來更舒適的觀看體驗。」 

     

    這份對舞台的熟悉與掌控感,其實早在她的耀中時光就已開始培養:「在耀中讀書時,我參加了許多演講節、辯論隊和音樂劇表演。可以說,我對舞台的熱愛就是從那時開始的——那是我發現自己享受與觀眾互動的重要階段,也為我後來選擇媒體行業埋下了種子。」 

    當被問及如何在直播中應對突如其來的緊張時,她分享了一套務實而智慧的心法:「首先,緊張並不是壞事。前輩曾告訴我,緊張說明你對工作認真。我的方法是:保持專註。當你全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情,反而會忘記緊張。同時,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直播中什麽意外都可能發生——燈光突然熄滅、提詞器黑屏……但無論發生什麽,最重要的是保持鎮定。還有一個秘訣是:即使內心緊張,也要表現得從容。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表演』——你要學會『假裝冷靜』,直到你真的冷靜下來。」 

     

    這段真誠的分享,不僅是一位專業媒體人的經驗之談,更是一位學姐送給學弟學妹的實用錦囊。在成長的路上,緊張從不是敵人,而是我們認真前行的證明。  

    07 成功的定義:內心的滿足與社會的貢獻

    成功是什麽?兩位校友的回答不約而同地回歸到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結合上。 

     

    麥景榕女士說:「成功的定義就是你在做自己喜愛的工作,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在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帶來一點正面的影響,哪怕是很小的影響……只要是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我覺得這樣就成功了。」

     

    屠詩琪女士的回應與之共鳴:「對我來說成功的定義從來不是你考試多少分或者大學有多好……而是你要對自己的狀態是滿意的……我很滿意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我覺得我對社會是有貢獻的,這就是成功。」 

    08 前瞻與回歸:給青春的兩面箴言

    在互動環節中,A2學生Jerry提出了一個超越年齡的深刻問題:「在中國就業難嗎?我們該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並生存下去?」

    屠詩琪女士首先贊賞了他的前瞻性思維,並給出了務實而積極的建議:「經濟總有周期,雖然現在並非最好時期,但未來一定會好轉。對就業來說,實習至關重要——在公司工作與在校學習完全不同。要趁年輕多嘗試,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團隊,甚至是一次夏校、一段旅程,都是構建你『人生履歷』的寶貴經歷。這些經歷中獲得的認知和故事,將成為你未來求職時最獨特的財富。」 

     

    麥景榕女士從自身跨領域經歷出發補充道:「不必拘泥於尋找『完全對口』的實習。我在律所的實習經歷培養的可遷移能力,在媒體面試時同樣受到青睞。重要的是通過每次實踐,積累那些能伴隨你一生的能力。」 

    在對話接近尾聲時,校長拋出了一個充滿溫情的問題:「如果回到中學時代,你們最想告訴當時的自己什麽?」 

     

    麥景榕女士的答案溫柔而真摯:「不要想太多。因為我以前就是個特別容易想多的學生,總是不停地在糾結——我該選這個科目,還是那個科目?腦子裏每天都在反復思考這些問題。但後來我發現,這樣其實會讓你錯過最該享受的校園生活。說真的,現在這個階段,可能是你們人生中最快樂的幾年。所以,放輕松去體驗吧,別過度思慮。」 

     

    屠詩琪女士的回答則充滿力量:「要勇敢。因為生活從來不會只有開心和順利,你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戰,會經歷挫折,甚至跌倒。這都很正常。不要指望每一天都快樂,那並不現實。重要的是,你要有面對一切的勇氣。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這就是我想對中學的自己說的話。同時,我也感謝曾經的自己,也希望未來的我,會為今天的我而感到驕傲。」

     

    兩位校友的分享,一個關於放下,一個關於拿起;一個教會我們享受當下,一個賦予我們直面未來的勇氣——這或許正是成長最完整的模樣。 

    結語

    在兩位校長和學生主持的精彩配合下,整場活動在熱烈而溫馨的氛圍中圓滿落幕。這場對話不僅為學生們答疑解惑,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關於未來、關於成長、關於責任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