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
新闻
2025 年 11 月 11 日
15 : 26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10月10日“楚珩日”,上海耀华临港校区迎来了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两位耀中耀华校友名人堂杰出得主麦景榕女士(香港耀中2012届毕业生)与屠诗琪女士(上海耀中2012届毕业生)在参加了楚珩日庆典仪式之后,与高中生们展开了一场真诚而深入的对话。
麦景榕女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法学院,并于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完成国际仲裁方向的法律硕士。她在多家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完成暑期实习并获得实习律师合约,为其跨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学术与专业基础。转型投身传媒后,她在凤凰卫视香港台自主策划并主持《香港新视点》,聚焦科技与社会议题,进行深度人物专访,确立了其“科技前瞻+深度报道”的个人风格。
屠诗琪女士于伦敦大学学院取得建筑学硕士。作为英国注册建筑师与TU by TU工作室的创始人,她坚信建筑与设计应当丰富人的体验,在功能、美感与可持续性之间实现无缝融合。她曾担任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主创建筑师,参与大型复杂项目的交付并持续拓展建筑创新边界。
此次活动由上海耀华临港校区外籍校长苗楷堂先生和华籍校长周泽军先生以及学生代表Tina和Tom联袂主持。该论坛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与顶尖行业领袖直接交流的桥梁,更是一次生动的生涯教育课,让同学们在榜样的真实故事中,窥见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思考学业、职业与自我成长的深层联系。
以下为对谈内容精要整理:




面对同学们关于如何确定专业方向的困惑,两位校友指出,答案在于持续的探索和自我认知。
屠诗琪女士坦言自己直到申请大学的最后一刻才明确方向,当时的她和艺术老师有过一次谈话。“我对艺术、物理和数学都很感兴趣,然后问老师:‘您觉得我该选择什么专业?’她当时反问我:‘为什么不试试建筑呢?’——这个建议为我打开了新的可能。”
她进一步分享道:“你要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大学的要求出发。你要先了解自己热爱什么东西,再去知道你以后要干什么,而不是为了要进某个大学才去选那个专业。你必须先尊重自己。我从来没有觉得说我未来要考进这个大学,这个大学需要我报什么专业,我才去选那个专业,而是我选择的时候是我真心喜欢那个课程那个科目,我才去选这个科目。选择大学的时候,它其实是帮助我更加明确地知道我想要做什么,因为大学的一些要求,它其实是跟你的兴趣是相符合的。所以这顺序是你要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大学的要求去出发。”
她还特别感谢了母校的培养:“耀中耀华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我有选择的自由,我能很自由地去尝试不同的领域,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我以前的画作,基本都没有一个命题,我可以自由地去探索我想要表达的事情。正是这种尊重个性的环境,让我在探索中真正了解自己,并坚定地走上现在的职业道路。
对于职业选择,两位校友都强调了“热爱”与“开放”的重要性。
麦景榕女士经常被问到为什么会从法律转向新闻行业。她分享道:“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是一个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我记得辗转于中国香港多家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时,我曾有机会参与一些涉及众多国际方的重大案件。我们需要梳理大量证据,应对非常复杂的法律问题来构建论点。当时,我逐渐意识到,相比纯粹的法律条文,我更被纠纷背后‘人’的故事所吸引。我对法律事件中蕴含的这种‘人情味’更感兴趣,这让我最终明白,自己真正热衷的是‘讲述故事’。”
她真诚地建议道:“后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现在这份工作的招聘信息,就投出了简历。因为我发现,自己并不真正热爱当时在做的事。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的建议是:请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各种可能性。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享受当下的状态,不必将自己困在原地。因为只有在你真正热爱的领域,你才能全力以赴,做得出色。”
屠诗琪女士则用她每周可能超过100小时的工作强度为例,阐述了热情是坚持的源动力:“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你每天要花至少8个小时在上面。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欢,这会非常难熬。你必须要在知道自己热爱做什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像比如说我们的工作时长,你从通宵或者说你一周要做一百多个小时,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在做一件你热爱做的事情,是很难支撑你坚持下去的。”
正当同学们沉思于如何找到热爱时,苗楷堂校长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透露,自己大学本科主修的是经济与金融,并曾和几个同学约定未来的职业选择“不会从事教育”。然而,在毕业前夕,一位同学的母亲很诚恳地追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做教育呢?”他沉思良久。两周后,他报了罗德斯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后续又取得了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育硕士学位,一步一步成为了现在的校长。值得一提的是,苗校长出身教育世家。“所以你可能会发现一开始你的选择不是自己喜欢的,没有关系。只要保持真诚,努力奋斗,一切最终都会步入正轨。”





在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管理时间与保持专注?两位校友分享了她们的实用心得。
关于如何抵御干扰(如刷手机),屠诗琪女士的方法是在手机上设个定时:“比如说我刷社交媒体半小时之后它就会弹出来说你已经用了30分钟了,是不是该停止了。其实对我来说,社交媒体不只是一个娱乐工具,它也是我获取知识的地方。我会看很多深度采访和干货分享。但重要的是,你得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能看到一个视频就被带偏,要有自己的逻辑,分辨对方说得对不对,好的地方我们吸收,不好的则要摒弃。”
而麦景榕女士则建议先把重要的工作完成:“我的习惯是,务必先完成工作。刷视频这类放松活动,我会留在下班后,只给自己15到30分钟。如果工作时想分心,我会主动寻找替代方案——比如去公园散步,这能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效率都会更高。看看远方、感受绿色,整个人会舒畅很多。用这种方式调整状态后,通常就不那么想刷视频了。把它留作完成任务后的奖励,是个很有效的方法。”
麦景榕女士还分享了时间管理的妙招——坚持写计划。“具体来说,我会每天规划出固定的‘专注时段’,并分配给特定任务。比如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三个小时,我会专注于一项工作——期间不处理其他事,甚至会把手机放下。专注的本质,是为重要的事留出整块时间。当你每天能有一两个小时完全投入,效率会显著提升,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也会带来更多动力。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建议:学会分清主次。我们想做的事很多,但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部完成。你必须清楚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然后一件一件去完成,而不是试图做完所有事。”
对于即将踏上大学旅程的同学们,两位校友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真诚而实用的建议。
屠诗琪女士指出,海外求学首先是一场生活能力的全面锻炼:“离开家人、独自生活,是每位留学生面临的第一课。你要学会独立处理一切事务——从洗衣做饭,到出门带钥匙,再到独自安排搬家。这些能力无人可以替代,却是未来生活的必备基础。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勇敢走出舒适圈,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这段经历将为你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麦景榕女士则特别提醒同学们重视大学与中学在学习模式上的根本转变:“无论你选择去哪里留学,大学都不再有老师时刻督促你。什么时候交作业、何时该复习,全凭自己安排。校园生活固然丰富多彩,但唯有做好时间管理,才能在学业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自律,是大学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你必须学会为自己制定计划,并且——坚持执行。”
对屠诗琪女士来说,沟通是设计的灵魂。“比如,我们有时会接到一个项目,客户提出‘想建造一个舞台’。如果只看表面要求,我们可能就只设计一个舞台。但当你去深入交流,问他们‘为什么需要这个舞台’时,才能真正理解背后的故事。就像我之前在西贡的一个项目,那个岛上有四个不同的村落。通过和村民聊天我才明白,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表演的地方,而是希望有一个能连接不同村落的纽带,一个能让村民们自然聚集、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间。所以,这个舞台的真正意义是‘凝聚’,而不是单纯的‘表演’。这些隐藏在深处的需求,只有通过真诚的交谈才能被发现。这是AI无法替代的部分——它不会去思考一个要求背后的人情、文化与情感,也无法理解人们内心真正的渴望。而这些,正是我们作为设计师,必须通过面对面沟通才能触及的核心。
在校友名人堂颁奖典礼开始前,一个细节引起了苗校长的注意:麦景榕女士提前走上舞台,熟悉环境与走位。这一专业习惯,成为苗校长随后访谈的切入点——当主播面对突发状况与紧张情绪时,究竟该如何应对?
麦景榕女士坦言,提前“踩点”正是她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会提前熟悉舞台设置、观众席和摄像机位,明确上台、下台的路线,这样才能展现更专业的姿态,也为观众带来更舒适的观看体验。”
这份对舞台的熟悉与掌控感,其实早在她的耀中时光就已开始培养:“在耀中读书时,我参加了许多演讲节、辩论队和音乐剧表演。可以说,我对舞台的热爱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那是我发现自己享受与观众互动的重要阶段,也为我后来选择媒体行业埋下了种子。”
当被问及如何在直播中应对突如其来的紧张时,她分享了一套务实而智慧的心法:“首先,紧张并不是坏事。前辈曾告诉我,紧张说明你对工作认真。我的方法是:保持专注。当你全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会忘记紧张。同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直播中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灯光突然熄灭、提词器黑屏……但无论发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保持镇定。还有一个秘诀是:即使内心紧张,也要表现得从容。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表演’——你要学会‘假装冷静’,直到你真的冷静下来。”
这段真诚的分享,不仅是一位专业媒体人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位学姐送给学弟学妹的实用锦囊。在成长的路上,紧张从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认真前行的证明。
成功是什么?两位校友的回答不约而同地回归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结合上。
麦景榕女士说:“成功的定义就是你在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在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正面的影响,哪怕是很小的影响……只要是你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我觉得这样就成功了。”
屠诗琪女士的回应与之共鸣:“对我来说成功的定义从来不是你考试多少分或者大学有多好……而是你要对自己的状态是满意的……我很满意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我觉得我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这就是成功。”
在互动环节中,A2学生Jerry提出了一个超越年龄的深刻问题:“在中国就业难吗?我们该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并生存下去?”
屠诗琪女士首先赞赏了他的前瞻性思维,并给出了务实而积极的建议:“经济总有周期,虽然现在并非最好时期,但未来一定会好转。对就业来说,实习至关重要——在公司工作与在校学习完全不同。要趁年轻多尝试,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团队,甚至是一次夏校、一段旅程,都是构建你‘人生履历’的宝贵经历。这些经历中获得的认知和故事,将成为你未来求职时最独特的财富。”
麦景榕女士从自身跨领域经历出发补充道:“不必拘泥于寻找‘完全对口’的实习。我在律所的实习经历培养的可迁移能力,在媒体面试时同样受到青睐。重要的是通过每次实践,积累那些能伴随你一生的能力。”
在对话接近尾声时,校长抛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问题:“如果回到中学时代,你们最想告诉当时的自己什么?”
麦景榕女士的答案温柔而真挚:“不要想太多。因为我以前就是个特别容易想多的学生,总是不停地在纠结——我该选这个科目,还是那个科目?脑子里每天都在反复思考这些问题。但后来我发现,这样其实会让你错过最该享受的校园生活。说真的,现在这个阶段,可能是你们人生中最快乐的几年。所以,放轻松去体验吧,别过度思虑。”
屠诗琪女士的回答则充满力量:“要勇敢。因为生活从来不会只有开心和顺利,你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战,会经历挫折,甚至跌倒。这都很正常。不要指望每一天都快乐,那并不现实。重要的是,你要有面对一切的勇气。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就是我想对中学的自己说的话。同时,我也感谢曾经的自己,也希望未来的我,会为今天的我而感到骄傲。”
两位校友的分享,一个关于放下,一个关于拿起;一个教会我们享受当下,一个赋予我们直面未来的勇气——这或许正是成长最完整的模样。
在两位校长和学生主持的精彩配合下,整场活动在热烈而温馨的氛围中圆满落幕。这场对话不仅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关于未来、关于成长、关于责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