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未來教育部
未來教育部
2024 年 04 月 03 日
11 : 46
1月15日至19日,五天內,25位來自各地耀中耀華學校的學生,在重慶萊佛士醫院與各個領域的專業醫護人員密切交流,深度體驗醫生的工作日常。他們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嘗試「像一個醫生一樣」診斷疑難病例;他們還與管理者對話,更宏觀地思考醫院運營方式和策略。
「我們非常熱衷於為同學們提供嘗試新事物的機會,體驗真實世界,與來自不同產業的全球專家建立聯系。這些有助於他們想象未來,發展社交和批判性思維等新技能,包括解決不同行業中非結構性問題的能力。」
項目負責老師、耀中耀華未來教育部主管Christopher Hurley博士說。
「醫生最關註的人體四大體征是什麽?」「呼吸,心跳,血壓,體溫。」連著幾個下午,十幾個科室依次輪轉下來,每位學生對於這類基礎醫學問題都已耳熟能詳,也對醫院的整體運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們不只是跟隨醫生四處走動,而且還參加研討會和課程,幫助我們學習知識。」重慶耀中的Alex感到,自己就像在參加一個「新醫生培訓計劃」,「對我們來說,來到這裏是很好的機會,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將來想要研究的領域。」
除了幫同學相互檢查牙齒,通過CT(計算機斷層掃描)看清自己的大腦結構,Alex印象最深的還屬骨科。醫生向他展示了骨科的病例,以及手術教學視頻,「很難想象,為了將骨頭調整到正確的位置,錘子是醫生使用的一種非常常見的工具。」
香港耀中的Richard對解剖醫學最感興趣,十歲起便讀過不少相關科普書籍。此次項目招募通知,重新燃起了他擱置已久的興趣。每到一個科室,他總是喜歡追問醫生器官組織結構和手術縫合的要領。而行程表中的「手術縫合」實踐活動,更是讓他眼前一亮。
在矽膠仿真皮膚模型上「穿針引線」,縫合長短不一的傷口,上手起來並不容易。「我花了一兩個小時,才弄了幾針,但聽醫生說,他們的標準是一小時100多針,讓我特別佩服。」
「常戴入耳式耳機,對聽力會有影響嗎?」「婦科疾病有哪些日常表現,女生要如何預防宮頸癌?」「人在入睡時為什麽有時會突然腳部抽動呢?」「血液中含有過多脂肪會怎麽樣?」這些來自日常生活的好奇,對個人身體健康的探問,被一一拋給醫生們。
「我們前期和學生們討論了很多,如何與專家建立聯系和交談,他們確實提出了很好的問題,真正利用自己的洞察力。」Hurley博士說,「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可以培養交流的自信和技能,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
Hurley博士表示,選擇萊佛士醫院正是因為欣賞它具備綜合醫學的特點,不會過度治療,而是註重運動、營養、睡眠等改善整體健康的自然方法。「是治病(sick care),還是保健(health care),這也是學生們需要探索的重要哲學問題。」
就此延伸開去,他們還探討了更多醫學道德倫理問題,比如如何保護患者的隱私,如何全面地護理患者等。
在醫生帶領下,「小醫生」們有機會一同走入神經內科病房。吃得怎麽樣,睡得好不好,還有哪裏不舒服……醫生與患者「閑聊家常」般親切的溝通,也啟發了同學們的思考。
「醫患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關系,是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患者對醫生沒有真正的信任,治療效果可能沒有那麽好。」北京耀中13年級學生Helena認識到,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僅是為患者治療疾病癥狀,而且要對他們懷有深刻的同情心,為他們的福祉發聲,確保他們恢復原本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八歲那年,Helena的奶奶因患心臟病去世,從此在她心中埋下一顆做醫生的種子。後來,她閱覽了大量紀錄片和書籍,更加關註醫療保健系統的全球不平等問題。她已經準備申請家鄉韓國的醫學院,夢想成為一名外科醫生,有朝一日還能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
報著類似抱負的還有來自中國香港另一所高中的William。當朋友將項目通知轉發給他時,他毫不猶豫地決定報名,即使項目時間與考試沖突,也不惜向校方爭取特批。行前,William特意檢索了重慶萊福士醫院所有醫生的簡歷,了解他們過往的求學背景,方便討教不同地區醫學教育體系的差異,尋求醫學生涯的建議。
重慶耀中的畢業班學生Leo也談到,在為大學申請準備個人陳述時,這段在醫院的深度體驗之旅,將為之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Helena坦言,在學校裏很少有機會暢談自己對醫學的興趣,或是討論醫療保健行業當前的問題。她很享受在重慶的這五天,身邊不斷被擁有相同興趣的同學包圍。
「我們每個人在醫院裏就像同事一樣交流,而在醫院外就像朋友一樣。」身為項目中最年輕的參與者,重慶耀中的Declan絲毫沒有露怯。量子物理是他的最愛,難怪放射科滿足了他最大的好奇心。在那裏,醫生詳細地解釋了CT、MRI(核磁共振成像)等設備的物理原理。
上海耀中的Linda已經準備選修IG化學課,比起成為一名醫生,製藥是她更願意探索的領域,在項目過程中她總是善於發現化學和醫學之間的關聯;重慶耀中的Emma熱愛生物學,著迷於人體內的化學反應、粒子運動、能量流、免疫系統反應,通過親自接觸各類檢測儀器和方法,她不斷感受到課堂知識的擴展和延伸。
「我們希望學生們能思考,如何把化學、生物、物理甚至體育課上學到的東西,與在醫院裏的體驗聯系起來,將知識融會貫通到現實世界和他們熱愛的領域。這一點非常重要。」Hurley博士說,小到餐廳和洗衣房,大到采購、運營等部門,都是醫院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次體驗不僅僅關於成為一名醫生,而是關於與醫學相關的一系列不同領域的探索,比如心理學、社會工作、商業管理等等。」
醫生們的分享從不回避真實的醫療生態:過去在公立醫院急診夜班的勞累,一天做幾十臺介入穿刺手術的壓力,可能面臨的職業病風險……這些也讓學生們對於公立和私立醫療系統的差異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在19日上午的小組匯報中,他們分別總結了萊佛士醫院的優劣勢,有的小組還提出為醫生購買商業保險的設想,作為人才激勵措施。
帶著對經濟學和創業的興趣,Emma成為了五位參加「院長午餐會」的學生代表之一。「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交流機會,」Emma說,「醫院管理者的想法不同於醫生,醫生總是希望給病人最好的治療,而管理者必須關心價格問題,這之間可能存在沖突,能夠聽到這些不同的觀點很受益。」
「耀中耀華的同學們思維都很活躍,問了很多問題。」腫瘤科顏桂芳醫生回憶,印象最深的一個問題莫過於:在臨床診斷方面,未來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醫生嗎?在她看來,答案是否定的:目前的人工智能應用於影像學輔助診斷,由於敏感度高,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仍然需要更有經驗和邏輯思維的臨床醫生作最終判斷。
「運用AI解決醫療挑戰」本身是項目設計的核心板塊之一。學生們分組研究病例,基於患者的癥狀、病史,判斷其需要做的檢測,如血液、尿液檢測、CT掃描、活檢等。此時ChatGPT便是他們重要的「醫療助手」。即便如此,有一組同學還是利用了身處的環境,特別向醫生求證他們的診斷是否正確。
「診斷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通過排除不同的答案,找到真實的答案,這正是我們學習的方式,」Emma說。
此外,連續幾晚,學生們還在住地學習,在ChatGPT輔助下對智能手表進行編程。在一次次試錯後,重新連接傳感器,看到表盤上突然亮起心率實時躍動的線條,無疑是鼓舞人心的一刻。
「當你和AI一起工作,你需要學會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當你經過深思熟慮,在深層次層面與AI交流,它就會變得非常強大。成功者的關鍵品質之一正是提出贊賞式探詢(appreciative inquiry)類型的問題。」Hurley博士談到。
他介紹,耀中耀華「未來教育部」的所有項目都非常專註於使用人工智能,借此極大拓展學生們可以探索的知識領域,「我們希望老師培養學生的熱情,賦予他們探索的能力,包括如何與AI合作,以便他們作為學習社區的一員共同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