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校友之声
校友之声
2023 年 05 月 22 日
17 : 17
一月中旬,上海的冬天还有些寒冷,身着一件白色羽绒服的周小余不疾不徐地来到我们约定的采访地点,口罩摘下来,是一张素面朝天、非常温柔的脸。
很难想象,这样年轻的一名女生,已经在科研界小有成就。去年九月,她刚刚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在权威科学杂志《细胞报告》上发表了名为《人类感觉神经元通过分泌 RGMB 调节黑色素》(Human sensory neurons modulate melanocytes through secretion of RGMB
)的论文,揭示了人类皮肤中的感觉神经元在色素沉淀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报告将有助于治疗色素沉着障碍的药物研发。
在东京大学开启硕、博学习生涯之前,周小余在麦吉尔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专业为药理学,而在此之前,她在上海耀中学习、生活了十六载,度过了整个童年与少女时代。她的整个家族,更是有12个孩子先后在上海耀中接受教育。
做研究时候的周小余是个很有钻劲儿的人,她可以在实验室里泡上整整一天,反复推演实验结果,也会不厌其烦地和自己的组员们讨论、拟定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生活中的她则自洽而爱自由,她很感谢父母的放养式教育,让她可以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放手一搏,也很幸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有着相似成长背景的小伙伴,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支持。
听她缓缓道来自己的成长故事,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她那颗生动的、蓬勃的心,她似乎始终在追寻内心的那份热爱,并为此快乐。
Q: 能不能和我们聊聊你发表的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又收获了什么?
A: 我们组专攻神经学。我博士期间发表的课题有关皮肤上的感官神经,重点研究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关系。
黑色素细胞其实就是导致我们有不同肤色的细胞。出门在外,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件事,如果我们受强光或紫外线刺激,那么肤色一定会变深,而且是大面积的,但是很神奇的是,老年斑和雀斑这种也是因为黑色素产生的东西,为什么都是局部的呢?这就让我非常好奇,也觉得很神奇,怎么没有相关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因果呢?
这个课题是我们研究室和化妆品品牌POLA共同研究的。后来我们就发现,黑色素细胞其实与我们感觉神经元有非常多的共同点,在它们还都在胚胎阶段就有体现,比如说它们是由同一个细胞变成的、在我们皮肤里的位置也非常接近等。经过深入的研究,最终我们得出了结论——感官神经细胞可以产生一种叫RGMB的蛋白质,而它便是使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的原因。
Q: 发表论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A: 这个研究真的几乎陪伴了我整个硕博阶段,也见证了我的太多蜕变,从一开始连实验器材都不太会用,到最后在权威的期刊上以主要作者发表论文,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太多,也非常的开心和自豪。
五年的时间里,我有无数次因为有新的发现而彻夜难眠,也碰到过许多次失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深感成功之不易,也才会更加想坚持下去。我相信,当我们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热忱去做一件事时,困难与挑战都会为我们让路。
Q: 你和你的两位兄长都先后在上海耀中求学,家里人选择耀中的原因是什么?
A: 90年代初,我的父母在为我们三个孩子择校时,看到了当时刚在上海建校的耀中,对于这样一所来自香港的学校,他们感觉很新鲜,加上耀中是一所强调汉语教育的国际学校,这和他们想尝试的教育理念也相吻合。事实证明选择没错,耀中的教育理念超越了书本和成绩,它真的希望我们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Q: 你会如何评价你的耀中生活?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
A: 在耀中期间我交到了许多朋友,这对我而言是终身受益的。由于我们是小班教学,加上同学之间都有相似的多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所以很自然地我们就会打成一片。步入社会后,这种感觉更为明显,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能找到有共同话题的人并不容易。直到现在,我和我的同学们都保持着很深的联系,只要我回国,我一定会和他们聚一聚、叙叙旧。
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我还在加拿大上大学的时候,她就会每年飞过来看我,陪我过生日或是在我家短住几天。因为她也是学医的,所以其实很容易懂彼此的点,尽管现在我们走上了不一样的职业道路,但我们也从未左右过对方的想法,相反总是互相鼓励、支持。有的时候我在学习或者工作上遇到了瓶颈,也会打电话给她,好几次都是大半夜了,但她还是会认真地听我讲好几个小时。
Q: 听说你在艺术上也很有天赋,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生物医学呢?有哪些契机和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
A: 耀中是一所重视文化知识之外,对艺术培养非常上心的学校,所以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画画,而身边也有很多和我相类似的小伙伴,自然而然,我就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不断成长,精进自己的画画水平。其实一直到十二年级之前,我都是深信自己会将艺术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的,甚至在一开始IB选课的时候,我都还是选了艺术,但是在选课两周后,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艺术,选了化学。
我从小就喜欢翻家里的药柜,时常好奇哪些药是做什么用图,也对人类疾病有兴趣,读初中开始,因为科学课很有趣,我的老师也是一个在课堂上很有热情的人,在慢慢的熏陶之下,我就喜欢上了生物和化学。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原来这个东西还没有被发现”,“啊,原来这个物质是近几十年才被发现的”,这些都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种未知感让我很兴奋,也越来越喜欢在这两门学科上钻研。
我记得在科学课上,老师经常会和我们玩游戏,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帮我们记住元素周期表,班级里所有人都会积极参与,有时候我们也会有奖竞答,小组可以自己选择多少分的题目,分数越大,题目越难,最后总积分最高的组获胜,而奖品会包括免除一天作业等。我至今都记得我们组获胜的情形,和那份成就感。
其实我后来弃艺从医也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里两个哥哥都是学文科的,我就有点逆反心理,你们都学文科,那我就想不一样一点。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从未后悔过我的决定,我很喜欢选择做的事情,每每发现新的东西或实验成功的时候,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我觉得,只要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找到自己的那份成就感,就说明一切都是值得的。
Q: 为何选择在日本读硕博、继续做研究?
A: 在日本求学说起来是一件很机缘巧合的事情。当时我在日本旅行,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很好,好吃的又很多(笑),加上当时正好碰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所以想来日本试试看。其实最初我只是打算先读两年硕士试试看,因为也是新的国家、新的文化和新的语言,我觉得何乐而不为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自己确实喜欢做科研,又因为申请博士奖学金时碰到了我喜欢的课题,也就是我发表的那篇课题,所以就继续在东京学习、生活下去了。
Q: 说到这里,你能否对未来想去日本求学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A: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因为语言而害怕去一个地方,但是我相信每个地方都有适合自己的program,而且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非英语文化国家都是提供英文授课program的,所以大家大可以放手试试。到了硕博阶段,基本上都是跟着自己的导师,只要他/她的英文不错,那么课业上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不过,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我觉得还挺有趣的,趁着年轻可以多学一点。
Q: 你觉得你是一个自驱力很重的人吗?
A: 其实我还是蛮容易被环境影响的人。我的父母对我基本上是放养的状态,但是我在耀中的时候,因为我周围的人都很要强,也很努力和自觉,所以我不自主地就会被影响到。当你看到大家都很拼命的时候,你就会想,为什么我不也拼一下呢?可能现在都会觉得国际学校很“佛”,其实不是的,我们班有很多非常努力的人,他们现在也都很有成就。
Q: 现在在做的项目是关于哪方面的?
A: 我目前正通过连接来自不同区域的大脑类器官来研究大脑的奖励系统和动机。我们的大脑由对其功能至关重要的复杂神经回路组成。为了研究这些回路,我们的实验室使用干细胞生成大脑类器官。这些类器官可以连接起来以创建模拟大脑神经元之间通信的神经回路,从而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功能和疾病。
像我们实验室的同事们有不同的研究领域背景,有些偏工程,有些偏AI,而我是偏生物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向对方学习新的知识和实验技术,一起讨论做实验怎么更好地使用和研究这个“大脑”。
Q: 未来,你有哪些规划?
A: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虽然说不上100%的肯定,但是应该还是会继续在科研上摸索。到现在为止,我在这条路上也走了5、6年了,也发表了论文,所以肯定是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新的发现,得到更多有趣的成果。而且我是一个非常爱自由的人,如果去公司上班,我相信会有很多条条框框把我限制住,也会失去一定的科研自由。
Q: 眼下马上就要到上海耀中30周年校庆了,你有哪些话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吗?
A: 我觉得趁着读书的时候,还是要多冲一冲、闯一闯。哪怕你最后没有成功,你也不会因为当时的自己后悔。
另外我也希望学弟学妹能多交点朋友、多出去看看,因为这些友谊真的可以保持一辈子,我现在最好的朋友都是读书时候交的朋友,这是最单纯的一段时光。
而对于未来想像我一样走生物医学或者理科专业的同学们,我建议在IB阶段前就确定好自己要选的学科,这样未来的路会相对轻松一些。我也推荐大家做科研,虽然且累且快乐,但是我相信只要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