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工具人”成为职场热词的时代,他们在校区找到主体性

    新闻

    2023 年 10 月 24 日

    18 : 57

    在“工具人”、“客体化”成为职场热词的时代,老员工们身上强烈的归属感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这种归属感在当今的耀中耀华校园依然延续着。九月下旬,两位浙江桐乡耀华的员工跟我们分享了他们在工作中的思考。他们都在桐乡耀华创校之初加入学校,尽管负责的不是一线教学工作,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带着教育行业工作者的自觉,从“人”出发,找到自己的清晰坐标。

    • 祁媛媛 Gina Qi

      2018年加入桐乡耀华校务部之前,我在一家法资物业泰州分公司负责IFM(综合设施管理)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负责了12家公立学校的配餐,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学校。2018年,机缘巧合下加入桐乡耀华,开启了一段非常精彩的经历。

       

      现在我还清楚记得,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用了几乎两个小时跟我讲“我们校务部,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务”。他说你以前是自己带团队,肯定有自己的风格,但在学校,你面对的群体是学生、老师,还有学生家长,这里面有些细微的差别需要特别注意,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太明白面试官的话,但几年下来越来越明白了。以前跟客户打交道的时候,总归有非常清晰的界限,我的服务质量可以用价格去衡量,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童真的脸,这能单纯用价格来衡量吗?目标群体变了,我整个服务的心态也就变了。

       


      在校区,有很多细节需要一点一点观察,一点一点揣摩,这跟以前有非常明确的工作标准不一样。比如前几年新冠疫情期间,做校区消毒时要考虑孩子们的身体是否承受得了,消毒之后要注意开窗通风。尤其在冬天的时候,开窗开多久、空调要设置在多少度、学生们在室内的体感,这些都是要考虑的方面。

       

      又比如学校餐厅,每位厨师都有自己的烧菜习惯和地域特点,但在面对孩子时,他们已经让自己的烧菜习惯变得更平和,更符合孩子的口味,也会在孩子喜欢的菜品上专研。

       

      在学校,我们把每个人都视作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学校的一份子,因此教学跟非教学要互相了解。

       

      在之前的工作里,我是乙方,只用抱着做好配餐的心态,但在这里,我要融合很多学生、老师的个人习惯,还有不同的地域习惯,包括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方方面面都不一样。在这里,我既像学校员工又像是外包商,既懂甲方的需求,又懂乙方的心态,感觉自己整个人、整个团队的人物形象是饱满的、多维的。

       

       


      尽管桐乡不是一线城市,但我能从学生的身上感受到机构的文化传承,也能感受到校长婆婆的初心。如果说学校的初心是做好教育,我们的初心就是做好服务,用服务去给我们的孩子做一些榜样。

       

      2022年,我们有一位语文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活动,请小学生和中学生们专访学校后勤工作人员。从孩子们的问题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阿姨、工程师傅、厨师都是有观察的,他们说你们几点钟上班我们都知道,你们平时“上蹿下跳”爬梯子我们也看得到,你们很辛苦。尽管只是一次采访,我听了后觉得心里挺热乎的。

       

      我们的努力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校区融合,其实我想说,我们一直都在,每天守在你们身边,我们很开心。

       

      去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上海的同事们想尽各种办法筹集物资,连夜开车把菜送到各位员工的家门口或者小区门口。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考虑到了外籍同事的生活习惯,物资里有咖啡豆、意大利面、黄油等,这些物品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想都不敢想。

       

      要说做后勤苦不苦?苦,但我一做就是五年多,因为我有情怀。当我看到疫情来临的时候机构这么有人情味,我就知道机构不会任意抛弃每一个人,它会一直都在。

       


      2019年,耀中耀华“希望种子”慈善音乐会在桐乡校区举办。大到所有参与者的住宿、交通安排,小到会场水杯的摆放,Gina和同事们都需要细心协调。她清楚记得,一天下来,自己的当日步数记录突破了三万步。

       

      我的孩子今年出生,现在已经半岁了,在我休产假的时候,同事们和学校领导团队都很关心我,让我觉得很温暖、很凝聚。

       

      其实人在职场一直寻找的是依靠感,当建立起了依靠感,慢慢的就会觉得它是你的归属,所以我现在觉得耀华是我的一种归属。我会带领我的团队,一直向前,服务无上限,我们会继续加油,相信桐乡耀华的未来会更精彩。

       

    • 面对一张张童真的脸 服务的心态也就变了 - 祁媛媛 Gina Qi

    • 单建华 Tim Shan

      我是2011年加入耀中耀华的,当时是在上海耀华古北校区的信息技术部(IT部)。2017年桐乡耀华还在建设中,需要一批同事过来参与弱电施工监管,考虑到桐乡离我的家乡挺近,于是就申请过来了,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工地。

       

      对于弱电施工单位而言,按图施工即可,我们的参与就是细化这个过程,根据进度时时做好调整与监管。从设计图纸到学校落成,再到现在的多年运营,我们非常热爱这个学校,大家共同见证了每一个时刻。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Tim身后是还在建设中的桐乡耀华校园。下方图片是如今的校园。

       

      现在桐乡耀华IT部总共有三个人,我们的工作除了日常运维外,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还需要我们看的更高,走的更远。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校区的数字化转型,无纸化办公。物联网应用的兴起,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也对学校接下来的信息化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在的教学资源跟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小时候上课只需要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现在已经变成互动大屏、投影、音响、包括智能设施等硬件,此外,软件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好这道关,汰劣留良。

       

      在加入耀中耀华之前,我在企业做过IT相关的工作,我觉得在学校里的工作会更加舒心一些。当然工作的方向都是一样的,提供优质服务与价值,但是在学校里工作还有一层与众不同的价值,因为大家每一次进取都耕耘着我们孩子的未来。

       

      处在教育行业,我非常开心能在桐乡耀华感受到真正的教育,老师们教书育人的初心点亮着每一个孩子。假期期间还不忘学生学业,主动联系辅导,默默奉献自己的老师大有人在,“点亮自己,照亮别人”,“辛勤园丁”永远适用于形容老师这个崇高的职业,这才是教育行业该有的氛围。

       

      我们学校的后勤团队也总是想人之所想,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最及时的支持。在这里,无论是老师还是非教学员工,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践行着我们的教育理念。

       

      2017年我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刚好跟市场部在杭州跟进招生工作,所以说我的孩子刚好跟这所学校一起成长。现在我已有两个小孩,儿子6岁,上一年级,女儿4岁,他们都是桐乡耀华的学生。

       

      作为一名家长,我每天会关注的孩子们的状态,我发现他们在这里非常开心。刚上学那会儿我的儿子有些胆怯,见到人还不爱说话,但在学校的环境里,他改变了很多,对自己的表达力变得很有自信且有主见,还不忘时常教导妹妹。老师的认真负责让我们可以放心的在这里一直读下去,直到现在大孩子还跟幼儿园原大班的老师、同学保持着联系,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我见证了桐乡耀华从一片工地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如果问我的归属感来自哪里,我觉得主要来自学校对每一位员工的关怀。每年,学校领导团队都会对我们IT部门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这里,我们不仅关注一个团队的日常的运作,更关注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 在这个学校里 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教育 - 单建华 Tim Shan